從媒體看到,幾家酒吧開業(yè)儀式推出的“外籍投資人”激情發(fā)言,真相是雇個老外當托、蒙人而已,友人詫異了:“那不是小騙子嗎?”
殊不知,還有大的在后頭。比如達芬奇家居作假案里,那幾名隱隱約約的西洋合作伙伴;又如義烏小商品市場上,那一大群藉口“賒賬”,實屬逃賬的老外……以致媒體披露,中企每年都因外貿(mào)詐騙而損失數(shù)十億美元。
“不要抱怨""本地有騙子,又來洋騙子,弄不好了"",用不著大驚小怪,其實也曲折映射出繁榮進步嘛。”我如此勸解友人,甘冒“阿Q主義”之譏。
給出的理由是,從前,可有不遠萬里來行騙的?大街上你覓得著個老外?我自幼住滬西康定路的弄堂,猶憶五六十年代,家家戶戶白天大門洞開,孩子們穿梭往來,全不設(shè)防。蓋在彼時,糊口維艱,家無長物。騙子的職業(yè)嗅覺可靈了,絕不浪擲力氣的。“白馬紅纓彩色新,不是親來強求親”,他來親你、纏你,至少表明你告別了一窮二白。
倒是老外本身也未必富有。所以容易上“洋騙子”的當,一個思想根源在于,認定“外國遍地是黃金”,哪會在乎幾個錢。去過外國才知道,那里富人是有,但常人更多,窮人亦不少,座座城市見得到乞丐。記得我那一回夜間抵達倫敦,一清早出門沿著干凈而又人跡稀少的大街走走,呼吸一下新鮮空氣,感覺真好。豈料在100多米開外的大樓下的門洞里,就見著一名露宿的白胡子老人,標準的盎格魯-撒克遜人。內(nèi)心是一陣悸動。
不能推論,窮輒騙。富得流油,還不是照樣騙。君不見,一名好萊塢明星(可想而知“荷包”總歸滿滿),卻于超市購物之際偷拿香水?連偷都敢,還在乎騙!所以,一概而論,究屬幼稚。凡有人群的地方,必有真?zhèn)钨t不肖之分,海外亦不例外。岡村寧次從海外來,對我們?nèi)诱◤棧浊蠖鲝暮M鈦,為我們救死扶傷差別不要太大。關(guān)鍵在識人。接客戶,談生意,請睜大眼睛。
眼睛是心靈的窗口!靶闹賱t思”,要有防范思維、戒備心理。有一篇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報道,說到經(jīng)偵大隊為防外商行騙,設(shè)立經(jīng)濟案件預(yù)警平臺。本地經(jīng)營戶只要對外方公司生疑,即可向平臺申報,由警方調(diào)查后3天內(nèi)反饋。豈料一天天過去,沒有幾家上平臺申請。終于,幾個月后,一個洋騙子卷逃巨宗商品,受騙商戶逾160家。惟有1家事前申請調(diào)查,看到平臺回復(fù)的預(yù)警信息,趕緊把貨拉回。其他的或未生疑,或怕麻煩,免卻調(diào)查,統(tǒng)統(tǒng)上當。
有一門新興學(xué)科,叫做被害人心理學(xué)。它研究的是人們在遭受侵害的過程中具有何種心理活動。受騙者,直接的心理,林林總總,但是根本的心理,可以歸納為輕信人性。他們淡忘了“經(jīng)濟人假設(shè)”告誡的,經(jīng)濟活動主體所追求的是物質(zhì)利益最大化,甚至可能為此不擇手段。古老的“性善論”真有片面性存焉。整日價吟詠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而放棄施行嚴密規(guī)章以防范可能的作惡者,是一種有悖于現(xiàn)代法治思想的迂腐。
國外對于行騙和受騙的規(guī)律性研究都很深入。比如騙子推銷時,有“事前激活效應(yīng)”,即目標由小及大,令你漸漸麻痹,失去警覺;又有“閉店時間效應(yīng)”,即煽惑“所剩不多,晚了沒啦”,讓你迫不及待,降低辨別力……如此防騙研究,不少且不輟。反過來,根據(jù)反作用力與作用力共生的道理,恰可證其富庶之邦,卻也行騙普遍哩。這就再次提醒國人,該警惕“洋騙子”了。